谁在管理千只基金
□本报记者 黄莹颖
基金业已走过十几年的时间,资产规模从几亿到今天的数万亿。虽然基金数量和基金经理人数比翼齐飞,但近几年基金经理的人数增长却明显落后于基金数量的增长。事实上,由于基金业人才培养的乏力,以及人才流失程度的逐步加剧,基金经理“一拖多”现象已在逐步增加。
基金经理“一拖多”增加
WIND数据显示,截至6月7日,基金总数已由1998年的5只增加到目前的998只。从2008年开始,基金数量增速平稳,保持在每年增长26%到30%之间。
与此同时,基金经理的人数由1998年的8人,增加到目前的733人。从增长率看,从2008年开始,基金经理的人数增长大致保持在18%左右。
从近四年的情况看,基金经理人数的增长幅度明显跟不上基金的增长。2008年,基金数量增长26.88%,而基金经理人数增长仅为16.58%,落后近10个百分点。此后的三年,2009到2011年,落后幅度仍然在9个百分点左右。
从“基金数量/基金经理人数”这一比值变化看,2008到2011年该比值分别为1.04、1.12、1.19、1.30,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。这意味着,由于人才跟不上,平均起来单个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数量在逐步增加,基金经理的工作压力呈现加大的趋势。
从具体基金公司看,华夏基金(微博)、财通基金(微博)在“基金数量/基金经理人数”比值最小,分别为0.87、0.67,这也意味着这两家公司在基金经理上占据了相对优势。而这一比值超过2的基金公司也有三家,数据显示,这三家公司平均每个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在2只以上。从管理基金产品的种类看,基金经理“一拖多”现象主要集中在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基金。
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剧
一方面是基金经理培养的滞后,另一方面则是基金业的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剧,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转投私募、保险、信托,或回流券商资管部门比较普遍。
根据晨星统计,截至2012年2月底,最近一年公募基金行业共计发生基金经理变动200次,与去年同期的149次和2010年同期的94次相比,公募基金经理换将的频次进一步放大。其中,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达97次,混合型55次,包含货币基金的固定收益型41次,其余为保本型和分级基金。更换基金经理时的人均任职年限中位数1.47年,平均值为一年半;对应的去年的人均任职年限中位数为1.67年,均值为1.77年,基金经理离职前的平均任职时间也明显缩短。晨星(中国)车小婵指出,除一线投资人才的流失外,公募基金还面临着管理层与研究团队的人才荒,经验丰富、创造价值高的研究员尤其稀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最近四年,虽然基金整体业绩表现不佳,但是在基金总数和总份额数上却又较大幅度的增长。WIND统计数据显示,2011年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同比上年减少13.2%,而基金总数和基金资产份额总规模却分别增长30%、9.42%。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,对基金业绩的长期影响未来将进一步显现。